Login
欢迎光临神佑潮艺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创意手工

创意手工

银饰叮当响:苗族银匠如何敲打出传承百年的图腾记忆

2025-09-27 创意手工 加入收藏
苗族银匠如何用银锤敲打出百年图腾记忆?探访雷山老银匠的银饰工坊,看蝴蝶妈妈、牛角纹在银片上苏醒,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。

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雷山脚下的老银匠铺已传来"叮叮当当"的脆响。推开门,72岁的李正清师傅正俯身工作台,老花镜滑到鼻梁上,银锤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上下翻飞,每一下都带着精准的节奏,像在和空气里的古老灵魂对话。

"听见没?这声音里藏着苗家的故事。"李师傅忽然抬头,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。他面前的银片泛着温润的光,边缘已勾勒出半只振翅的蝴蝶——那是苗族人的"蝴蝶妈妈",传说中孕育万物的始祖。我凑近看,银片上的纹路细如发丝,却每一笔都有筋骨,像被风揉碎的月光,又像山涧里流动的溪水。

"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儿打铁,后来改打银。"李师傅放下锤子,从木匣里捧出一件旧银梳,梳背的鱼纹已经磨得发亮,"这是我太奶奶的陪嫁,当年她走山路嫁去三十里外的寨子,银饰叮当响了一路,寨子里的人听着声儿就知道新媳妇到了。"他的手指抚过银梳,像在抚摸一段温热的记忆,"那时候啊,哪家闺女的银饰没打周全,阿爸夜里能在炉前守到星子落尽。"

最让人触动的是熔银的环节。李师傅的徒弟阿林蹲在土炉前,用长钳夹着碎银往炉里送。炭火"噼啪"炸开,银块渐渐软化,先是变成流动的金水,接着在模具里冷却成银条。"你看这火,得烧到1080度。"阿林抹了把汗,眼睛映着跳动的火光,"我刚学那会儿总怕火候过了,师傅说'银有灵性,你待它真心,它就给你好看'。"话音未落,李师傅已抄起银条开始锻打,锤子一起一落,银条在铁砧上延展成薄片,像被春风吹开的荷叶。

雕刻图腾是最见功夫的。李师傅说,苗家银饰上的每道纹都是"会说话的字":牛角代表力量,龙纹象征吉祥,而最常见的"连环纹",其实是苗族人迁徙时走过的山路。"有回给游客打银镯,人家要刻玫瑰,我没应。"他抿了口茶,声音忽然低下来,"不是我守旧,是这些纹路里装着我们的根。你说,要是苗家孩子连蝴蝶妈妈长啥样都不认识,那银饰再亮,不也就是块金属?"

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来,阿林终于完成了他第一只"蝴蝶妈妈"银簪。银蝶的翅膀上,他特意加了几道细纹——那是他奶奶常唱的古歌里,蝴蝶飞过的云层。"师傅说我刻得太生,可我觉得,这只蝴蝶是活的。"阿林举着银簪,阳光穿过银片,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,像真有只蝴蝶在扑棱翅膀。李师傅站在他身后,嘴角微微翘着,我分明看见他眼眶里有光在闪。

离开时,银匠铺的响声还在身后回荡。那声音不像机器加工的单调,倒像山溪撞着石头,像风穿过吊脚楼的廊柱,像苗家阿妹唱的飞歌。忽然明白,这些叮当作响的银饰,哪里是金属的艺术?分明是苗族人用银片叠起来的族谱,是敲进岁月里的史诗。下次再听见银饰响,你不妨多停一会儿——那些清脆的声音里,藏着一个民族走过千年的脚印,和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。

文章底部广告位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